
Dack觀點:最後,補助案管考階段該注意的事

當補助案順利「過件」並「簽約」,正式進入執行階段後,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按計畫落實執行」,並依規定進行管考(管理與考核)作業,而管考作業,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如實取得政府補助金,而不被扣款。作為長期協助企業申請與執行補助案的顧問,我想提醒企業的是:政府在撥付補助款的過程中,極為重視計畫執行成效與資金運用合規性,以下幾點是執行階段最常見的管考重點,請務必留意:
一、依核定內容落實執行,不可任意更動
執行過程中,所有的工作項目、期程與預算分配,都應依照原核定計畫書進行。若因實際狀況需調整,如延後執行、變更採購項目、合作對象變更等,務必事前提出書面變更申請,經主管機關核准後方可執行。切勿自行變更或事後補救,否則即便成果達標,也可能被視為違規執行,影響款項撥付甚至須退還補助。
二、定期填報進度,善用管理紀錄
政府補助案常會要求定期提交執行進度報告,包括文字敘述、照片紀錄、支出憑證等。請指派專責人員定期彙整,並建立清楚的執行資料庫(如進度甘特圖、會議紀錄、採購文件等),一方面方便應付突襲性稽核,一方面也有利於成果報告撰寫。切記:「講得好」不如「證據多」,務必養成留下執行佐證的習慣。
三、財務核銷要嚴謹,發票與支付對象需留意
管考階段另一個重點就是「經費支用合不合理」。請務必依照核定預算項目使用資金,並保留完整的支出憑證、合約、報價單等。常見錯誤包括:發票日期不符、支付對象與合約不一致、付款流程不完整(如未走公司帳戶)等,都可能導致核銷不通過或要求補件。
四、成果呈現需具備「可量化、可追溯」特性
補助案最終的成果評估,是判斷您是否「落實政府資源」的關鍵依據。請務必明確呈現成果數據,如:技術提升幅度、營收成長、人才培育數量、受惠人次等。若成果無法量化,建議至少提供案例、用戶回饋、影像紀錄等佐證,讓審查單位有具體依據進行成效評估。
五、預做審查與訪查準備
主管機關有權於計畫執行期間或結案前,派員訪查、調查或稽核。請提前做好內部自我檢查,如模擬問答、查核文件是否齊備、執行進度與成果是否與報告一致等,切勿等到被通知時才倉促準備。若能主動展現專業與誠信,對後續款項撥付與後續申請都會有加分效果。
【結語】
補助案不是「拿錢做事」這麼簡單,而是「拿公帑、負責任」。在計畫管考階段展現出組織的執行力與誠信,不僅能順利完成此案,更會為未來申請其他補助累積寶貴的信譽。若對管考流程有任何疑問,建議及早諮詢專業顧問團隊,讓好計畫順利走完最後一哩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