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在我諮詢室裡,默默改變人生的人:三種真實故事

不是每一次諮詢都轟轟烈烈。
有些改變,就發生在一句話停頓之後、一段沉默的眼神裡,或一次「我其實一直很想⋯⋯但不敢說」的對話中。
今天想和你分享三位來找我聊職涯的人。
他們的故事或許不是戲劇化,但都真實地走出了下一步。
🌧️ 故事一:外表很穩的她,說了一句:「我好像一直在忍。」
她是一位在外商穩定工作七年的會計主管。
履歷亮眼、講話條理清晰,連預約表單都填得一絲不苟。
但她坐下來的第三分鐘,就說:「我一直忍……忍到連自己要什麼都不知道了。」
在諮詢中,她第一次談起她的夢想——不是離職創業,而是能在職場中保有感受。
她說:「我好像從來沒想過工作時可以有情緒,甚至喜歡。」
最後她並沒有馬上轉職,而是申請了公司內部橫向輪調,去了一個需要更多人互動與創意思考的部門。
她後來告訴我:「我好像終於不是在假裝誰,而是在工作裡活著。」
🌪️ 故事二:「我不是不知道我要什麼,是我不敢承認。」
他是一位工程師,工作表現極好、薪資也不錯。
來諮詢時說他「只是想看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但說話一直小心翼翼。
直到後段,他忽然停下來問我:「你會不會覺得我很不負責任?」
我問他:「你想做什麼?」
他說:「我其實一直想走向教育……但我很怕別人說我放棄安穩的生活。」
我們花了兩次諮詢,把這份渴望從羞愧感裡釋放出來。
他後來開始利用週末當起線上助教,一點一點靠近他的新身份。
他說:「我終於敢承認,原來我想成為的不是更厲害的工程師,而是更有意義的大人。」
☁️ 故事三:「我以為我只是沒效率,原來是沒勇氣。」
她是一位在行政職位工作三年的女性,來諮詢時一直說:「我很沒用、我效率很差、我就是爛。」
但當我請她回顧工作中的具體行動時,她卻列出一大串細膩的處理與跨部門協調。
她忽然停下來說:「這些我做得很好,可是沒有人覺得有價值……所以我也不覺得有。」
這是一場關於價值被否定後的自我誤解。
她最後沒有換工作,但她開始練習「讓自己的付出被看見」。
她主動提出改善提案、勇敢詢問回饋、甚至幫團隊設計了工作流程簡圖。
那天她回信說:「我不是沒效率,是我過去沒學會相信自己。」
結語:
每個人在改變之前,都是一團看起來「不算嚴重」的混亂。
但只要有人願意陪你釐清、陪你說出那句平常不敢說的話,
你會開始知道,原來你一直都有選擇。
也許你現在還不確定你是誰、能做什麼,但如果你也像他們一樣,心裡有個聲音一直沒被聽見——
那我們可以從一次對話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