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義的文章結構
專欄/短評

寶寶羊國王
更新日:2025年4月24日
針對國中、小學生撰寫的課程講義,必須為學員細緻分析文章結構,讓他們理解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夠成立,主要是因為各段落在功能與順序上緊密配合、相互支撐。換言之,文章並非僅是句子的堆疊,而是一座「骨架—肌肉—皮膚」層層組合的有機體:骨架是段落架構,肌肉是細節與論證,皮膚則是遣詞造句與修辭效果。若缺一環,整體便難以站立、運動或呈現美感。
首先,講義應明確標示「起、承、轉、合」四大結構。「起」段通常提出情境、背景或主題句,像打開大門讓讀者願意走進故事;「承」段則持續鋪陳關鍵資訊或衝突,為「轉」段的高潮鋪路;「轉」段呈現問題最高張力或觀點最有力的論證,是全文的情感或理據高點;最後的「合」段需要同時做到「收束」與「回響」,一方面回應前文鋪陳、解決故事或論點,另一方面留下省思餘韻,讓讀者帶著問題或感動離開文本。
講義還要加入「學習反思」欄引導學生,可能會具備的內容如下:①對文章中最感到驚訝的結構技巧;②我在寫自己的文章時最想試試看的段落結構。
最後,一份優質講義應把「分析」和「實作」結合。鼓勵學生在認識該篇文章的結構之後,用同樣框架撰寫短文,再與同學互評段落功能是否清楚。如此循環,學生不僅讀得懂,更能真正體會文章結構的力量。
數位教材編輯
數位教材編輯
語言/寫作/命名 > 校對/編輯/改寫
$ 500

$ 500

0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