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天找到你愛的工作』讀後感

20090501
前言
這幾年除了持續在人力資源的領域裡扎根外,有機會與中高齡失業者、更生人、大專院校準畢業生、高中職在校同學,以及一般的求職大眾等近萬名的對象,分享『職涯發展』、『認識自己』、『就業趨勢』與『履歷撰寫及面談技巧』等相關議題。在內心深處一直有個感動,想把這些年的所見所學整理成文字,提供正面臨金融海嘯後就業有困難的朋友參考;然而卻始終無法從繁忙的工作抽身,來完成這個使命。因此,當讀完本書後,大有相見恨晚之憾,雖與作者素昧平生,且有東西方差異;然而,作者所寫的絕大部分觀點,皆與筆者所見略同。因此,在此向讀者大力推薦本書:只要您是正在求職,或者考慮轉換生涯方向,或者對人生下半場感到疑惑;相信看完了本書,絕對可以給您一個思考方向,解決心中的困惑!
重點摘要
I.有關作者
作者米丹恩(Dan Miller),生於美國俄亥俄州鄉下的農場,父親是門諾會的牧師同時也是農夫。從小在教會的價值觀下成長,雖然父母親希望他繼承家業,卻選擇了走自己有興趣的路--希望能委身上帝,同時又有一份有價值的工作。
大學雙主修心理學與宗教學,而後取得心理學博士。畢業後先後在精神病院擔任治療師、大學教授心理學、賣車、經營健身中心、創辦汽車零件的生意、油漆、割草、教會輔導、經營自動販賣企業,以及在網路上販售書籍與錄音帶。
如今他同時擁有七份收入來自於:商業資源中心總裁、個人諮商師、賣書、電腦分析、講師、網站與雜誌專欄作者。
II.內容
僅將本書歸納為六大重點,分述如下:
(一)、從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談起
本書一開始,帶領讀者思考一些問題:『工作是什麼?為什麼要工作?怎麼選工作?…』根據《全球英語辭典》(Encarta dictionary)對於工作(work)的定義是:
1. 支薪的工作
2. 責任或活動,是工作或職位的一部份
3. 受雇者工作的地點,或
4. 個人執行工作所花費的時間
然而,根據同辭典對玩樂(play)的定義卻是:
1. 參與有趣的活動
2. 透過特定的方式處理狀況,以達到期望的結果,或
3. 參與競賽或體育活動
作者比較上述兩個定義,工作與玩樂是相反的狀態,似乎只有避開工作,才有時間玩樂?然而,根據史丹利(Thomas J. Stanley)博士在暢銷書《百萬富翁的智慧》(The Millionaire Mind)中檢視美國首富的特質發現:他們都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情。所以,作者轉述史丹利博士的結論:「如果你喜愛、百分之百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成功的機率很高。」
此外,作者提出:有沒有可能打造出一種工作模式,其內容涵括工作、玩樂、閒暇與靈性的要素?要得此答案,作者提到幾個重要的問題,值得讀者深思:
‧ 我生來是要做什麼的?
‧ 我對他人最大的貢獻是什麼?我真正喜歡做的是什麼(當我做這件事時,時間簡直就咻~地如飛而去)
‧ 我發現自己再三被吸引的主題是什麼?
‧ 我希望留給後人什麼樣的印象?
(二)、面對永恆不變的定律~『改變』
五十年前,可能要等個四、五十年,才會技術落伍、工作被淘汰—現在呢,只要四、五年。根據美國的一些調查預測:『未來四年,百分之五十的工作機會將是簽約外包』、『2020年約有一百二十萬人被解聘,相當於每天有三千兩百八十七人失業』、『如今美國一份工作的平均年數是三年三個月』;面對這些變遷,你我需要培養的能力是:清楚認識自我,並知道何去何從;否則我們就成了這些改變的受害者。作者提到,許多人面臨改變時常會有的一些問題為:
1. 找到工作後,是否應該一直做到退休為止?
2. 我需要面對改變嗎?
3. 如何避免被工作牽著鼻子走?
4. 如果我不想要去其他公司工作,還有其他選擇嗎?
5. 我沒有大學學歷,可以做什麼工作?
6. 我是否應該別再按著徵才廣告寄履歷?
7. 我的履歷表顯出我一直在同個履歷打轉,我該怎麼辦?
以上的這些問題,作者在本書的後面章節,一一地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
究竟要如何與改變打交道呢?作者要大家思考以下的棘手問題:
‧ 目前可用的資源真的只有這些嗎?
‧ 我在做的,是否是上帝要我做的?
‧ 我人生是否有目標?
‧ 我是否有些地方走岔了?
『面對改變,你預備好了嗎?』~這是面對改變的最佳之道。
(三)、生涯規劃--『工作』VS『職業』VS『使命』
根據韋氏辭典對於這三個字的定義如下:
工作:『一整件事情的一部分:任務、雜務或責任。』
職業:『全速奔跑或移動,橫衝直撞。』
使命:字根是拉丁文vocare,亦即召喚,意味著你正在傾聽傳來的呼聲,對你具有特殊意義。
使命是三者中最為深邃的,囊括上帝的旨意、呼召、目標與異象。明白自己的使命,關係到是否認識自己,在一生中做出貢獻,進而使人生有意義,對世人產生影響,值得晚年的時候一再回顧。上帝賦予每個人獨特的天賦與特質。釐清適合自己的工作,第一步就是要瞭解自己的技能、個性傾向,以及價值觀、夢想與熱情。
因此,作者建議我們要透過工作—職場—使命,來發展上帝賜給我們的恩賜,按照我們人生的藍圖來規劃工作,而不是讓我們的人生去遷就工作;這也就是生涯規劃。
作者引用趙鏞基牧師的話說:「你心裡怎麼想,就會怎麼經歷。」人們最後往往成為自己期望中的樣子。因此,書中建議讀者試著列出五年後的目標,然後檢視目前自己的準備;目標共有七個層面,此七個層面環環相扣:
1. 財務:收入與投資
2. 身體:健康、外貌與運動
3. 個人發展:知識、教育與個人成長
4. 家庭:人際關係、子女的發展成長,與住家地點
5. 靈性:教會的參與、個人委身,與查經
6. 社交:結交更多朋友、參與社區活動等
7. 職場:野心、夢想,與希望
(四)、最重要的第一步~認識自己
人生中有許多的不滿,都是起因於我們的個人特質與日常工作格格不入;因此,作者認為要找出正確的生涯規畫方向,就必須從認識自己的特質著手。以下有三項個人關鍵特質必須納入生涯規劃的考量:技能、個人傾向(性格),價值觀、夢想與熱情。
我們往往努力要發展屬於別人的特長,而削減了自己的天賦。事實上,專注於自己的特長、做出成績,遠勝過同時在幾方面表現平庸。因此,作者建議我們在規劃職場策略時,應參考以下的規則:
‧ 80%的時間,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 15%的時間,做自己正在學習的事。
‧ 5%的時間,做自己比較不拿手的事。
彼得前書四章10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五)、開始謀職行動
做好上述(第一篇到第五篇)的前置準備後,接下來就將展開謀職的實際行動:
‧ 第六篇 『十天內找到工作』—教你設計一份能取得面試機會的履歷。
‧ 第七篇 『走出自己的路』—主動尋找不同有效的求職管道與正確的心態。
‧ 第八篇 『他們欣賞我嗎?我喜歡他們嗎?』—在面試中勝出的關鍵技巧。
‧ 第九篇 『錢拿來再說』—何時以及如何談合理的薪資福利?
‧ 第十篇 『你有這些本事嗎?』—除了受雇外,你是否適合創業自己當老闆?
‧ 第十一篇 『臭鼬、小地毯以及糖果包裝紙?』—善用創意與掌握機會。
以上每一篇作者都提出非常實用的小撇步。
(六)、參考資料
在本書的最後,還附有一些非常實用的小工具,包括幾種履歷表樣本(都經過修正為適合台灣當地)、個人工作使命宣言表格及樣本,以及推薦書單(該書若有翻譯為中文的都有詳列出版年、出版社及中文書名);非常地實用。
讀後心得
在綜覽全書後,筆者對本書,提出以下三點看法:
從聖經出發,緊扣工作價值觀
或許因為作者的基督徒身分,看完本書也同時概覽了聖經對工作與生涯觀點的相關的經文,明顯地感受作者在詮釋論點時,將聖經作為其主要價值的判斷根據。雖是如此,以筆者過去在台灣就業市場十多年人資工作者的角色來看,作者所提出的觀點,都相當切中一般求職大眾實際的需要。筆者認為,西方對於工作與生涯的價值觀本就源自於聖經,因此作者雖從聖經出發,但卻適用於普羅大眾。
架構完整,理論與實務兼顧
作者用了前五篇探討工作與生涯的定義與架構,後面篇章則談謀職的實際行動;不但架構完整,而且理論與實務兼顧。同時,由於作者本身就是心理學博士,並擔任多年的生涯諮商顧問,有非常豐富的實務經驗;因此,即使在探討一些理論概念時,均加入其諮商時所遇到的小故事;使得本書在閱讀時,相當貼近讀者的情境,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再加上作者附上相當多的表單、範本,讓有需要的讀者,可以Step-by-step的方式應用。
普世通用的觀念,使用時可自行在地化
筆者覺得本書最難能可貴的是,雖然作者是外國人,然而作者所舉的例子,絕大多數都可以適用於台灣在地的狀況;而小部份因為國情、文化有所差異,也經過譯者細心地將其在地化(如履歷樣本的內容及一些專有名詞的轉換),所以,本書可以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找工作工具書,同時也可以是尋求生涯轉換的參考書;讀者可以依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
當然,任何一本翻譯書都會遇到一些文化差異的部份;譬如對於『網路招募的有效性』的質疑,就筆者個人的觀點來看,在台灣這個管道仍是值得求職者加以運用,且不可忽視的謀職方式;然而,作者提出的一些對美國環境的分析與預測,仍是值得我們加以思考與預防的;畢竟『世界是平的』,台灣在不久的將來應該也會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