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意識的辨別限制性信念
專欄/短評

r
更新日:2025年4月28日
該追求的不是「能夠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而是「能夠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
這是我剛剛讀教心想到的。我只看了四分鐘就看不下去,但下星期要考試,所以我決定去遛狗,哈哈。
拉到我一個月前想到的,很多諺語像是「先苦後甘」、「吃苦當吃補」 、「良藥苦口 忠言逆耳」、「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吃虧就是佔便宜」、「不經一番寒徹骨 焉得梅花撲鼻香」其實都像雙面刃。很多時候當腦中冒出這些話我已經分不清楚我是在勉勵自己還是在情勒自己。
大部分的我們被教導不能偷懶不能放鬆,要逼迫自己鞭策自己才能「成功」。其實就是只重視結果不看過程嘛。我們害怕失敗害怕丟臉,我們不相信其實不需要很辛苦也能達成目標。演變到最後變成我們不相信自己值得快樂。休息會產生罪惡感,所以好多人汲汲營營一輩子,然後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我覺得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很多我身邊的人不能接受民主教育。他們不相信學習可以是快樂的。「我必須要很努力很辛苦經過很多訓練才不會被社會淘汰。」民主教育的理念違背了這個他們賴以生存的價值觀。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折磨自己?
邀請你一起思考:
。這個想法來自人類的生存本能嗎?
。我們為什麼下意識追求像作文或連續劇那種起承轉合?
。上一代用這種方式合理化他們受過的傷嗎?
無聲地傾聽
當世界太喧嘩 讓我陪你 聽自己
心靈療癒/煩惱傾聽/聊天 > 傾聽者/談話伙伴
$ 100

$ 100

0 / 1000